每日經濟新聞 2022-05-17 00:30:59
全面復工,仍需時日?!俺鞘小碧?,難以觸摸。而個體是鮮活的,每一個人的酸甜苦辣,都值得被看見和記錄。我們希望通過幾位打工人的故事,更好地讀懂這段特殊的日子。
每經記者 楊棄非 余蕊均 每經編輯 劉艷美
圖片來源:新華社
“從5月16日起,分階段推進復商復市?!?/p>
上海在15日舉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,首度給出明確時間節點,向外釋放了積極信號。
而在16日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,上海進一步闡釋下一步的防控工作,將從16日起分三階段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秩序。
其中,5月16日至21日,全市保持低水平社會活動;5月22日至31日,不斷縮小封控區和管控區范圍直至解封;6月1日至中下旬,全面恢復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。
這也意味著,全面復工,仍需時日。
今年3月以來,由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疫情突襲申城,這座超大城市面臨常態化防控以來最嚴峻的考驗。
“城市”太大,難以觸摸。而個體是鮮活的,每一個人的酸甜苦辣,都值得被看見和記錄。我們希望通過幾位打工人的故事,更好地讀懂這段特殊的日子。
以下是他們的自述。
男,32歲,民營藥企員工,在浦東新區居住3年
3月26日,公司正式通知居家辦公。因為平時上班來回得3個小時,所以當時第一反應是“可以多睡會兒了”,然后趕緊去囤了點東西。這一個多月在家辦公,能夠明顯感覺和正常上班有很大區別,上下班的界限被模糊了,工作量也變大不少。
一周前,我們小區短暫發過出門卡,街道上有部分超市在營業,我出去買了菜,離我們小區就幾百米,這是居家以來我去過的最遠的地方。但是因為小區最近7天小區有一例陽性,現在又被要求“足不出戶”了。
目前我還在居家辦公,但我們公司已經有部分同事回去上班了,吃住都在公司。因為他們要開展化學實驗,復工肯定對項目進度有很大的幫助。這些項目屬于KPI,如果交付不了是會扣績效的,每年一個小組最多也就來得及完成兩三個項目,所以少一個的話影響會很大。
但說實話,我自己覺得這種閉環管理,其實是復工面臨的最大困難,畢竟不方便照顧家庭,一些有慢性病的同事也很不方便。目前全員復工時間還沒確定,我想快點復工上班,恢復外部交際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女,27歲,商業地產公司管培生,到閔行區1年
因為整個行業的大環境,我們公司本來就在收緊支出,特別是對于管理培訓這塊。這次疫情,商場開不了門,新項目工地無法開工,公司一直沒有進賬。我聽說公司一直在裁員,留下的管理高層焦慮感暴增,拼命增加文書工作,壓力就傳導到我們管培生這邊。
現在我居家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還要多得多,已經幾乎“007”快2個月了。常聽同事抱怨:明明業務都沒了,為什么還有這么多PPT要做?
但我對復工的情緒很復雜。且不說復工之后情況會不會好轉,現在我們一些項目因為餐飲等業務需要,會有少部分人值班,但去上班的就沒見人回來過。我了解到的情況是他們吃住都要在項目上,完全閉環管理,一待就是1個多月。
商業地產項目比較特殊,一個月營收的損失是很難補上的,即便有報復性消費,但對于正常人來說,隔離一個月不外出就餐,解封了也不會一頓吃三份。我周圍已經有人打算之后離開這里另謀出路,我也在物色回老家工作的機會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_500747622
男,70后,世界500強中層,家住松江,在滬30年
我們3月中旬開始居家辦公,具體時間記不得了。其實從2020年開始,我們家對疫情防控是非常坦然的,多少有點準備,但這次最開始通知關4天,我當時只囤了一個星期的量,沒想到一直到現在,可能也有點“關糊涂”了吧(笑)。
我們小區只有3棟樓,不到100戶,到現在一直是“全陰”的,所以每一次有可以出去的政策,我們基本上都享受到了,這是很幸運的。但問題是,政策也一直在變,昨天晚上大概10點鐘,通知每天每戶可以有一人出去一次,但不能動車,今天早上9點左右又通知,改為兩天一人一次,可以動車,但僅限在街道范圍內。
你說一個街道才多大點?有多少人上班地點和居住地點能在同一個街道?我看到微信群有人在說,如果跨街道動車,不管是電瓶車還是汽車,被抓到的話會被罰款。因為出門證上會標注明確的日期、街道,一看就能知道(是不是跨街道了)。
目前我們公司還沒通知復工,企業的風格是結果導向,有事做事、沒事就在家睡大覺,全靠自覺,所以在哪兒辦公差別不大,只要不誤事。其實在家最大的工作量,一個是買菜,另一個就是照看小朋友,也沒說啥時候開學。所以如果非要讓我們現在復工的話,小孩一個人在家會很麻煩。除非全面解封,可以跨街道流動。
到我們這個年紀,有一定的經濟基礎,也沒啥好焦慮的,好好地活著就行?,F在就希望能“正?!?,早點讓我們開車出去。上海太大了,出去辦點啥事,不開車根本沒辦法,只要城市正常運行,哪怕天天做核酸都可以。
女,30歲,旅游行業從業者,家住青浦區
要復商復市了?先別急,我翻一下小區今天的封控政策。
我們街道的封控政策總是反反復復。最早說是可以出門一周,然后又2天靜默管理,接下來是靜默2天、可以出門2天、又靜默2天,今天官方剛出的通知是可以出門3天。
政策的不確定確實讓人不太好提前規劃。特別是之前買菜不方便的時候,有時候社區會突然通知第二天可能需要靜默管理,讓居民提前做好準備,附近賣場買菜的檔口很快就會排起長隊。我現在都有些神經過敏,看到哪個渠道有菜就習慣性囤點,以免突然出現“一菜難求”的情況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現在這種狀況,我感覺立馬復工挺難。我們小區有人問過復工的事情,需要單位出證明,向居委會報備,承諾不再回來才能復工。我聽說復工的主要是一些工廠,吃住都在里面,封閉管理。
當然,就算能正常出入,現在公共交通都沒恢復、私家車也不讓上路,通勤還是成問題。但可能也沒必要立刻復工。因為行業大環境的原因,特別是今年開始,我們工作量減了不少,偶爾會有比較急的活,也就是當時加班加點完成就行了。我現在對居家辦公挺適應的,甚至有些擔心是否能夠適應通勤生活。
女,29歲,外事機構,長期對接外企,在浦東新區居住6年
我已經居家2個月了,突然聽說要復工的消息,有點難以相信。
我目前還沒有接到要復工的通知,因為工作性質,我們應該也會等到情況基本穩定之后才會復工。居家辦公主要就是刷刷郵件、開開會,因為考慮到我們隔離在家心理上可能受到影響,老板也會有意減少工作量,讓我們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,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問題。
我跟大家一樣,最開始也是抱著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的心態在看待居家辦公。但時間不斷延長,兩天又兩天,每次都是前一天滿懷期待出門透氣、第二天就收到通知繼續等待?,F在我已經完全適應了,甚至培養出了新的興趣。作為花草“殺手”,疫情前出于挑戰自我買的花,居然一直活到了現在。
但不是每個行業都能像我們一樣“心平氣和”。因工作需要,我們會定期了解上海一些外貿外資企業的經營情況。很多倉庫在上海的企業,由于供應鏈受到影響,貨發不出去、也發不進來。也有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向我們反饋,接下來打算分散供應鏈,比如從其他城市入境、或者分散配送中心?!半u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”,可能是疫情帶來的一個經驗。
我個人還是希望能盡快復工,復工至少說明能出門了。我想出去,只要能出去,怎樣都好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:021-60900099轉688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